时政要闻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时政要闻     

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丨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

发布日期:2023-09-25  信息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

  当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和“数字火炬手”共同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时,“紧张了一晚上”的沈源激动地跳了起来,和身边同事击掌庆祝。

  这位48岁的工程师,是吉利控股集团协同创新中心总经理。在他和团队近一年时间研发试验基础上,亚运会主火炬塔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“绿色甲醇”作为燃料,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,为“绿色亚运”提供了生动例证。

  “绿色”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,也是此次亚运会的“主色调”。杭州亚组委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,通过实施亚运会绿色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量。对一些不能减少的碳排放,通过单位和个人捐赠碳配额、碳信用、碳普惠等方式进行碳抵消,最终实现碳中和。

  “绿色”出行、“无废”就餐,细微之处见真章

  曾以注册记者身份参与北京冬奥会报道的《云南日报》记者娄莹,在杭州见证了“绿色办赛”理念的传承。

  “与冬奥会一样,绿色的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。”娄莹举例说,杭州亚运会媒体村采用简约、智能的设计风格,每个房间都安装了智能节能开关,包括照明、空调、窗帘开关等,为记者的工作生活提供便捷。此外,几乎所有的接驳车都是电动车,没有噪音,舒适度也高,所有项目均使用电子秩序册,媒体村和主媒体中心也全部线上办公。

  而在“吃”的方面,更多细节凸显绿色环保——在主媒体中心餐厅,餐台和景观布置均采用纸基材料制作,赛后可回收利用;餐具均为可降解环保材料,其中刀叉勺采用PLA材质,餐盘、碗采用稻壳材质,着力打造“无废”就餐环境。

  细节背后,是“绿色”理念与科技实力的相互助力。

  倒车入库、刷卡感应、关门落锁……在亚运村充电站,几步简单操作,搭载无线充电系统的电动汽车便能充电。该站由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建成投运,是全国首个同时拥有无线充电、大功率充电、V2G充电(电动车向电网反向充电)功能的充电站。

  “相较于有线充电,无线充电模式‘即停即充’更方便,同时避免了接触式充电需考虑统一接口的麻烦,以及裸露导体存在的安全风险。”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李豪帅介绍,充电站配备8个无线充电停车位、8个500千瓦大功率充电装置以及8个V2G充电桩,为杭州亚运会核心区域提供高效便捷的绿色交通保障。

  招募“零碳工程师”,开展绿电交易,让节能减碳更精准

  在杭州奥体中心,“零碳工程师”来涵彬每天穿梭在场馆各处,对设备能耗进行摸排。在他看来,降碳就像海绵里的水,“只要愿意挤,总还有空间”。

  2021年,国网浙江电力联合亚组委招募了亚运史上第一批“零碳工程师”,负责借助信息化、数字化等手段追踪碳排放,开展绿电供能、节能改造、智慧能源等13项专业化服务,最大限度提高场馆电能利用效率。两年来,来涵彬一直与团队思考如何让节能减碳更加精准。

  “其实就是两种方法,一是节流,二是开源。”来涵彬说,“节流”就是在不影响开闭幕式和赛事中运动员和观众体验的前提下,尽可能地节省能耗。为此,团队开发了“亚运会主体育场降碳提效系统”,将全部办公区划分为70多个区域,在每个区域装上传感器用来采集场馆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人流密度等数据,实现能耗动态管理。当系统感知到场馆里人少了、温度低了,会自动升高空调温度,“光照够了,就会少开几盏灯”。

  “开源”,则是用购买绿电的方式实现零排放。

  在浙江电力交易中心的显示大屏上,可以看到来自青海、甘肃、新疆等地的绿电,正不间断地输送到亚运会各大场馆。该中心交易部主任庄晓丹告诉记者,65家亚运场馆及办公场地实现了“百分之百的绿电供应”。

  “绿电”是指在生产中,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、对环境冲击影响较低的电力。一块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单晶双面光伏组件,日均发电量2.2度,通过“西电东送”大通道输送至杭州,可供亚运场馆的一盏节能灯亮足220小时。杭州亚运会开展绿电交易以来,交易电量已超6.21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煤超76320.9吨。

  “还通过搭建绿电溯源系统,实现对本届亚运会使用的每一度绿电溯源。”庄晓丹说,通过汇聚绿电从生产、传输、交易、消纳到结算各个节点的关键信息,依托区块链技术,进行多重计算与交叉比对,可让亚运场馆绿电供应有迹可溯、有数可查、有据可证。

  “相信本届亚运会对绿电使用是一次很好的实践,将为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。”庄晓丹告诉记者。

  建立低碳账户,捐赠碳信用,群众助力碳中和

  在亚运村,不少店铺里摆放了一个绿色二维码,扫描便可建立低碳账户,获取低碳积分。据了解,目前每天新增注册用户1000人左右。

  本届亚运会迎来2万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、媒体记者等“村民”。“对这样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来说,碳排放的核算和抵消较为复杂。”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规划处副处长王磊告诉记者,通过开发“亚运碳中和——减污降碳协同”数字化管理平台,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碳排放管理体系,包括碳采集、核算、减排、注销到评价管理,实现了碳排放全流程数据可回溯、可查询、可动态更新,大大提高了对碳排放的核算效率。

  “一名运动员抵达杭州会产生多少碳排放?”王磊举例说,杭州亚组委面向运动员、裁判员、随行官员等人群开发了“智能亚运一站通”,可填写出行等各类与赛事相关的信息,“我们将两个平台的数据进行对接,实现自动导入,后台可核算出相应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。”

  据介绍,亚运会碳排放核算范围包括场馆建设和改造、场馆赛期运行、组委会办公,以及观众、运动员等群体交通、住宿、餐饮排放的温室气体等13个类别。截至目前,已有45家单位捐赠碳配额、碳信用、碳普惠共计106.8万吨;通过“人人1千克,助力亚运碳中和”活动,已有超1.06亿人次参与捐赠超10.6万吨碳信用。

  更为可贵的是,借助亚运会的示范效应,“绿色”理念正逐渐浸润开来,为杭州乃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瞿芃 张驰)

Produced By 聊城新闻网